<span id="r1rnp"><video id="r1rnp"></video></span>
<strike id="r1rnp"></strike>
<ruby id="r1rnp"></ruby>
<strike id="r1rnp"></strike>
<span id="r1rnp"></span>
<strike id="r1rnp"></strike>
<strike id="r1rnp"></strike>
<strike id="r1rnp"></strike><progress id="r1rnp"><noframes id="r1rnp">
<strike id="r1rnp"><i id="r1rnp"><cite id="r1rnp"></cite></i></strike>
<span id="r1rnp"><dl id="r1rnp"><ruby id="r1rnp"></ruby></dl></span><span id="r1rnp"><dl id="r1rnp"></dl></span><ruby id="r1rnp"></ruby>
<strike id="r1rnp"><i id="r1rnp"></i></strike><span id="r1rnp"></span>
<strike id="r1rnp"></strike>
<span id="r1rnp"></span><strike id="r1rnp"></strike>

鄭礦機器

你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行業新聞

海外礦產勘查項目選擇的思考與建議

發布時間:2018-03-05 05:44:00發布作者:鄭礦機器
  一、礦業形勢
 
  1、國際形勢
 
  從2012年,全球礦業形勢呈現的下行趨勢,礦產品市場供過于求態勢凸顯,資本市場出現困難,礦業投資呈削弱、下降趨勢,資源價格劇烈振蕩。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礦業公司市值總額連續五個季度反彈,礦業活動指數基本脫離低迷波動區間,筑底回升趨于穩定。國際礦業形勢整體開始好轉。
 
  2、國內形勢
 
  ①礦業法規、政策正在或將進行調整和修改。如保護區、基本農田區礦業退出政策很嚴厲,但退出機制不完善,導致了礦企探礦投入積*性降低,這都倒逼了礦業法規、政策調整和修改。
 
  ②安全、環保壓力增大,小型礦山關停是趨勢,國內的礦山將數量逐漸減少。雖然2017年勘查投入有所增,但勘查投入將會一直低迷,并持續很長時間。2017年國內勘查投入有所增加,主要有2 個原因有:一方面是政策壓力必須進行礦權維護(每次延續面積縮減1/4),另一方面是礦企的利潤提高(有資金進行投入),但礦業形勢好轉不是根本因素。
 
  ③國內每年報告發現大量的大-中型礦床,吹牛大于實際。
 
  ④國內,礦業走出低谷還需要很長的時間,至少還有5~8年的時間,研究一下圖家的政策動向就明白了。當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消耗大幅消耗,資源保障程度嚴重不足時,**認識到礦產資源保障不足給發展帶來了壓力,才有可能在政策上支持,開始好轉。
 
  二、礦業走出國門礦業投資是必然趨勢
 
  世界前八家跨國礦業公司擁有全球礦業資本市場75%份額,控制著世界大部分的鐵礦和鋁土礦資源。據有關資料,全球排名前五到十位的跨國公司,占有全球鐵、銅、鋁、鋅50%以上的儲量和產量。巴西、澳大利亞、印度三個**鐵礦石占世界產量的60%,占世界貿易量的90%。智利、秘魯、印尼占世界銅產量52%,貿易量90%。
 
  一方面**鼓勵走出去礦業投資,另一方面國內的安全、環保壓力越來越大,礦業走出國門礦業投資是必然趨勢。同樣,海外的勘查項目可能越來越多。
 
  海外礦業投資,到底是直接買礦,還是探礦?是本文想討論的問題。
 
  三、海外勘查項目的類型
 
  勘查項目的類型,按照勘查階段與風險程度,分為:
 
  1、草根勘查項目:地質工作程度低(相當于國內完成了1/5萬或1/20萬的地質工作),勘查區面積大,風險*高。
 
  2、普查勘探項目:這類項目完成一定量的地質工作,少量工程見礦,具有一定的找礦目標和找礦方向,也是高風險項目。
 
  3、**開發階段項目:地質勘查程度很高,達到詳查或勘探(/精查)階段,或已經完成了預可研、可行性研究,初步判斷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大中型礦床。
 
  四、海外勘查項目的特點
 
  1、地質工作周期更長
 
  地質探礦本身周期長,海外勘查周期會更長,發現并探明一個礦床平均需要5~10年,甚至更多。主要原因:
 
  ①由于工作不便,組織困難,如果在國內可以隨時組織相關隊伍。
 
  ②一些落后**,化驗分析時間長。
 
  ③物化探周期長。
 
  ④地質工作每年只有一個循環,而國內至少有2個。
 
  ⑤一些**,地質工作程度普遍低。地質工作程度低的地區,1/5萬礦調至少2年,1/1萬普查至少2年,詳查與勘探至少3年。
 
  長周期有許多弊端(如政策風險高,趕不上礦業高峰期)。
 
  如果運氣好,也有直接發現大礦的可能。
 
  2、勘查成本更高
 
  海外礦業勘查投入遠遠高于國內,探明一個大型礦床可能需要3~5千萬美元,部分項目可能大于直接購買礦山,主要原因:
 
  ①長周期必然費用大。
 
  ②勘探直接成本是國內的2~4倍。
 
  ③后勤保障與管理費是國內的3~6倍(工資,簽證,生活保障,安全費)。
 
  3、找礦成功率更低
 
  這是1個重點話題,從目前統計結果來看,國內找礦成功概率平均為1%,在礦集區約為平均值的3~5倍。
 
  海外找礦,一些落后地區由于組織不方便,一些勘查手段不能及時上,大型野生動物活動區人員不能進入等,都導致找礦的成功率降低。
 
  五、嚴禁過度勘查
 
  勘查單位或地質人員出于某種目的,經常出現過度勘查,主要有:
 
  1、發現小礦,過度勘查。
 
  2、發現低品位礦,過度勘查。
 
  3、發現非優勢的礦種,過度勘查。
 
  4、有用沒用的物化探全都上。
 
  5、驗證假異常。
 
  切記,只有能賺錢的石頭,才是礦(劉益康等)。
 
  六、實例
 
  某公司在加拿大取得2200KM2探礦權,地質工作程度低,只有1/25萬的地質圖,也無相應的物化探工作。地質工作條件差,冬天冰凍、夏天為沼澤地。
 
  *先進行假設,可以發現1個大中型金礦床。按正常規勘查程序,初步計算勘查成本。
 
  1、取得礦權費用:300萬美元。
 
  2、1/5萬礦調工作:時間2~3年;遙感面積2000KM2;初步預計地質、物化探面積1000KM2;投資:400~600萬美元。
 
  3、1/1萬普查工作:時間2~3年;初步預計地質填圖與物化探掃面200KM2、鉆探3000m、槽探10000 M3;投資:600~800萬美元。
 
  4、詳查與勘探工作:時間2~3年;初步預計地質與物化探工作面積10KM2,鉆探30000m、槽探50000M3;投資:1500~3000萬美元。
 
  綜上:勘查周期6~9年(甚至更長),投資:2800~4700萬美元。這類項目,建議應認真研判。
 
  雖然各地區、各項目的條件不同,以勘查合同單價為基準,可以初步估算勘查成本。
 
  另外,如果運氣差,可能顆粒無收。但如果控制的合理,勘查投入也會降低一些,不再過多論述。
 
  七、海外找礦勘查尋找什么項目?
 
  從技術角度講,海外找礦勘查項目應滿足的條件:
 
  1、完成普查及以上的項目;
 
  2、綜合研究后,*具找礦前景的項目;
 
  3、地質工件條件簡單的地區:
 
  這里多解釋一下:雖然說勘查設備、勘查技術提高了,找礦必須以地質人員為主導,如果地質工作困難,找礦也是一句空話。
 
  4、外部建設條件簡單;
 
  以上4個條件應全部考慮。
 
  八、綜述
 
  1、草根勘查項目,非礦集區項目不做。
 
  2、地質工件條件與建設條件困難的地區,建議認真研判。
 
  3、如果有條件,建立自己的化驗室,發揮化探優勢。
 
  4、草根探礦項目與買礦可能直接投入差別不大,但探礦周期要長。
 
  5、礦業投資,建議以采礦權為主,探礦權為輔。來源:礦業俱樂部
營業執照,僅供網站使用
这里只有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