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的好風景 ——水泥價格走勢分析
發布時間:2018-04-14 04:42:15發布作者:鄭礦機器
春暖花開,在錯峰生產和需求增長雙輪驅動下,水泥行業景氣上行。春天的好形勢預示2018年水泥價格有望保持高位運行,全年需求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和大企業間對話增多,促使水泥市場從競價走向競合,去產能亦將給行業帶來利潤提升。
水泥迎來“人間四月天”
目前,全國主要城市水泥庫存持續下降,需求回升明顯。
3月底4月初,全國水泥市場陸續開啟暖春行情,拉開漲價序幕。各地水泥價格上漲幅度并不相同,地區的水泥價格漲幅大幅*。
3月25日~29日,東北地區水泥價格普遍上漲100~150元/噸,上漲幅度高達20%~30%。西北、西南等地上調20~30元/噸,其中新疆部分地區上漲70元/噸。在北方水泥持續走強帶動下,華東、華南等地開始跟漲,江蘇、浙江等部分城市接連上調10~30元/噸。
北方錯峰生產陸續結束,企業開啟生產,南方進入趕工潮。全國建筑工程和房地產項目開工,水泥需求量暴增。全國水泥行業全面進入旺季,一些房屋新開工和基建投資強勁的區域需求量增長尤其迅猛。有機構預測,華東水泥價格可能在*二季度再度探頂。華北、東北等地受環保因素限制,二季度將會有部分產能停窯限產,行業整體產能將受到壓縮。
短期來看,水泥需求端尚可保持平穩,在需求旺季疊加環保限產的雙重推動下,水泥價格將步入上行通道,行業盈利能力有望提升。水泥價格的不斷攀升將使得水泥行業上市公司業績回暖。
2018年水泥需求增長有望持續
2018年,“去產能”依然是水泥行業的主旋律。水泥價格保持高位運行有望持續,行業盈利將持續改善。
我國是全球水泥產銷**大國,年產能高達35億噸,其中30%的產能面臨過剩局面。
然而,隨著近年來水泥行業持續去產能,水泥產量逐步下降,庫存也在減少,2017年水泥行業去產能顯效,價格持續上漲。與此同時,水泥行業上市公司業績也獲得大幅增長。
2017年水泥價格的高位增長有企業原燃材料上漲因素,也有部分地區環保督察中地方政府強制企業停產帶來的供需平衡失調的疊加因素。不少水泥廠因為環境污染問題關停。這些小水泥廠買不起價格昂貴的環保設備,被迫關停。
隨著集中度的提升,大企業間對話增多,水泥行業已逐步從競價走向競合,去產量帶來利潤抬升的同時,行業共識也越來越強。
有效熟料產能將在2018年進一步縮減,表明更加平衡的供需狀況。
水泥粉磨站加工熟料產能變化將對水泥市場價格形成沖擊。2018年,全國范圍內完成壓減熟料產能13580萬噸,關閉水泥粉磨站企業210家。根據中國水泥協會印發《水泥行業去產能行動計劃(2018~2020)》,其中內容提到2020年末,前10家大企業集團的全國熟料產能集中度達到70%以上,水泥產能集中度達到60%以上;力爭10個省區內前2家大企業熟料產能集中度達到65%以上。
可以預計,2018年水泥需求增長將持續,不會出現太大幅度的下跌。水泥行業供求增速波動幅度有望進一步縮小,供求軋差有望進一步收斂,并維持微幅震蕩運行。
錯峰生產的積*意義
近年來,水泥企業充分感受到錯峰生產帶來的積*意義,在價格上有明顯體現。
剛剛結束的采暖季,水泥錯峰生產繼續常態化,對去年*四季度和今年**季度的水泥供需狀況造成季節性干擾,從而使得*四季度和**季度的水泥價格由于階段性供需不平衡而出現大幅上漲。
我國水泥的價格,曾經跌宕起伏。水泥行業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中游,其成本取決于上游的電力、煤炭和礦石價格,而下游需求則來源于房地產和基建。整個生產過程即“兩磨一燒”,水泥制作工藝并不復雜,行業內同質化競爭嚴重,所以成本控制和區域定價權就成了水泥企業競爭的關鍵。
計劃經濟時代,水泥產品因為嚴重供不應求,曾經“價比茅臺”。然而,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水泥行業陷入產能嚴重過剩、盈利低迷的困境。產能過剩直接導致價格戰頻發,區域內大小水泥廠競相壓價,互相指責,整個行業進入無序狀態,多數公司開始陷入虧損。其中,華北、東北等地淪為重災區。
由于水泥行業附加值相對較低,打價格戰幾乎成為所有水泥企業“保命”的**手段,甚至龍頭企業也對此形成路徑依賴。但惡性價格戰無疑對水泥企業自身戕害*大。
所幸的是,近年來特別是2016年以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全國多地水泥價格均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實現了價格回歸。
2016年下半年開始,我國水泥價格持續飆升,這種上漲一直持續到2017年。截至2017年12月,根據數據顯示,全國P.O42.5散裝水泥均價已經超過400元/噸,從年初以來累計大漲逾40%,超過2001年至2016年期間的價格平均值(320元/噸)近100元/噸。
水泥行業是怎樣走出價格戰的泥淖的?回*看近幾年全國水泥價格的整體回升,錯峰生產影響很大。
2014年冬季,東北、泛華北地區北方**推出錯峰限產,取得較好收獲;2015年水泥錯峰生產計劃范圍擴大至整個北方區域共計15省市,參與的企業527家,占企業總數的94%;2016年10月底,工信部和環保部發布《2016~2020年期間水泥錯峰生產工作通知》,要求北京、天津、河北等15個北方省份從11月開始先后進行3~5個月的錯峰生產,行政化錯峰在全國大范圍推廣。2017年,夏季有組織的雨季高溫錯峰限產等行為**推出。
錯峰生產,一方面降低了水泥及熟料的生產量,另一方面也錯開了北方地區冬季用煤高峰,減緩了環境污染的壓力。對于水泥價格的直接影響是,水泥產量逐步下降,庫存也在減少,水泥價格相應出現持續上漲。
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表示,錯峰生產就是“去庫存”,不僅能有效化解水泥熟料產能過剩,更能讓熟料生產所消耗資源的社會價值得以體現。“去庫存”的目的是要反對低價傾銷,幫助企業效益回升。
孔祥忠表示:“對水泥行業來說,錯峰生產是解決行業利潤大化與產量供給、社會成本關聯問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對于企業來說,是實現企業利潤大化與產能發揮、企業綜合成本平衡關系的手段;對于協會組織來說,要倡導‘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育于行業利益之中’的自律行為,要引導企業講誠信,承擔社會責任。因此,錯峰生產是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道命題,我們要找到行業利益大化與企業利潤大化的交叉點。”
繼續探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來,以“兩材”合并、金隅冀東重組為代表,國內水泥行業也已經開始了整合重組。事實證明,重組對于水泥供給側的控制和水泥價格的協調大有裨益。目前全國各區域已形成較高區域市占率,2017年各省市前五大水泥企業熟料產能集中度基本已達60%及以上水平。
2016年工信部發布的《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目標,至2020年前十大水泥熟料集中度將提升至60%以上;2017年6月,中國水泥協會發布的《水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各項目標,2020年前十大熟料產能集中度目標將提升至80%以上。
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區域主導企業的市場控制能力,加強區域市場協調,從而避免市場無序競爭,提升水泥行業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也有利于穩定市場對企業盈利的預期。
財政部曾表態,去產能專項資金不會覆蓋水泥行業。水泥行業必須探索市場化去產能的方式。水泥行業的去產能之路主要依靠行業內生力量自發解決。
隨著我國GDP、固定投資增速逐年下滑,中游制造業產能過剩已成定局;與此同時,環保問題愈發嚴峻,政府重視程度不斷加強。
在經濟結構轉型大背景下,供給側改革已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國水泥行業在經濟高速發展期高速發展,但是產能嚴重過剩的現狀仍未改變,水泥的實質性供給側改革是大勢所趨。
從長遠看,水泥的市場需求量是穩定的,但也會是下行的。只有真正找到推動行業深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才能終提升企業的盈利水平,帶來行業的良性發展。水泥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成為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方向。來源:水泥商情網